http://photo.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243176&p=1

 

王秋杭喜欢收藏老照片,并且已经有些年头,他生活在杭州,并且曾任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任驻会秘书长,并主持了很多次与老照片相关的活动。2011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展出了《王秋杭和他的女性们》曾引起很大的反响,他热衷于收藏老照片,并认为这些老照片中存在着一种当代摄影很缺少的“贵族精神”,他也以影会友,曾多次为摄影人在著作权和肖像权等方面主持公道,在他眼中传统摄影作品收藏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检漏和修正,更是掌握对这一艺术语言的学习和欣赏。本期雅昌摄影网对王秋杭先生进行了专访,并请他为我们讲述其收藏故事。

2012062217462267610.jpg

《王秋杭和他的女性们》展出作品

  雅昌摄影网:王秋杭老师您好,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藏摄影作品的?现在的收藏量有多大?

  王秋杭:说来话长,1966年我们班的红卫兵去北京串联,住在清华大学,白天搬把椅子坐在大字报栏前抄大字报。这一天正巧赶上几位清华红卫兵新贴出一张份量很重的大字报,其实是新闻快报,昨天刚批斗完王光美和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大字报倒没什么具体内容,都是巨幅标语,可七、八张新洗出来的明信片大小的现场照片引起不少红卫兵的围观,尤其是王光美被强迫戴上宽边大草帽、穿上旗袍和高跟鞋站立在一张椅子上接受好几万现场红卫兵们的批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串乒乓球挂在她胸前充当时髦的项链,我当时看了非常震惊,因为我对王光美印像非常好,当年她随刘少奇主席和陈毅副总理访问印度尼西亚的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于是,一个极为冒险的行动计划在我心中萌发了。当天夜里,我独自一人戴上大口罩,穿戴着和清华红卫兵一模一样的军装、军帽、红袖章,用手电筒找到那张大字报,把照片全撕了下来,当时那个心跳啊。我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些照片很珍贵,国家主席的夫人被这么当众批斗,这对这场运动无论结局怎么样都很重要。第二,我当时会照相、会冲洗、会放大,而且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和自制的放大机。我对清华红卫兵拍摄、洗印的这些照片的质量绝对藐视,太差劲了,偌大个北京,几百万红卫兵,竟找不出我这样的摄影高手?聚焦不实、速度不够、胶卷冲洗温度过高、放大失焦、显影不到位等等全是毛病,还敢当众贴出来?(如果我被当场抓住我就说这照片质量太差,有损清华红卫兵的光辉形像,我可以为你们重放。)我从那时就看不起北京,北京有什么啊?不就有个毛主席吗?但我绝不会拿自己的照相机来拍这些不属于自己的照片,我那时玩摄影纯粹就是拍自己、或被朋友、同学请去拍他(她)们。我对摄影不是一般的爱好或一阵子的发烧,而是深入骨髓的。这些清华大学的照片一直被我珍藏到今天,它们现在早已经不是什么珍贵藏品了,而是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

  后来我被调到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任驻会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我们协会和杭州日报共同主办了“老照片-新杭州”摄影大奖赛,主要是采用照片对景物的新旧对比来反映杭州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但是问题来了,当时杭报是征稿部门,征稿启事由他们起草,启事上对老照片的要求很模糊,说家里收藏的老照片、翻拍件都可以投稿。于是就出现有人从旧画报、旧画册上翻拍后再印成照片投稿。最大的问题是质量,后来我搞展览,有些老照片因为不是原版,放大后惨不忍睹。印成画册也是一样,主要体现新照片,老照片不得不印成邮票大小,根本就看不清。尽管人民日报也选登了几幅,市领导也给予很高评价,主要是这种新旧照片的对比手法创意在当时属于创新的。但在我心目中却深深留下了烙印,心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搞得更好、更专业。

  机会来自2003年,当时杭州市政府提出要打造“休闲之都”。我主动策划并承办“休闲在杭州”摄影大奖赛,设置了特等奖5万元等一系列全国奖金最高的奖项,得到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全额经费的投入,相当成功,为杭州在国际形像宣传上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拥有版权的宣传照片。市旅委鼓励我趁胜追击,接着搞第二届、第三届。我这个人不喜欢墨守陈规,2005年我策划第二届休闲在杭州主题为《百年经典杭州“市长奖”全国摄影大奖赛》,不仅把百年前的老照片也列为征集范围,而且还把市长也拉进来,胆子够大吧?但远远不够,除了策划书和参赛细则的起草外,更重要的是我代表杭州市摄协同一大批主办单位如杭州市旅委、中国摄影杂志、杭州日报社、杭州市档案局、杭州市文联等签定承办协议书。其中有不少我制定的创意条款,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设立图片总监一名这一条款,主要责任两条:一是对图片的质量把关;二是对图片的法律责任(著作权与肖像权)负责。同时还制定图片总监拥有两项权力:一是对图片用与不用拥有一票否决权;二是获得报酬权。我毛遂自荐出任图片总监,并欢迎别人与我竟争上岗。结果大家都认为我是最合适人选,就这样签下了协议书。奖项设置:市长奖10幅(组),(奖给无尝捐献获奖者);白金奖5幅(组),每幅(组)2万元;金奖10幅(组),每幅(组)1万元;银奖20幅(组),每幅(组)5仟元;优秀奖100幅(组),每幅(组)1仟元。这届办得更为成功,美国、日本、港台都来稿,台湾中华摄影学会还为我们无尝刊登全部征稿细则。结果不仅征集到1880年一群秀才潇洒游西湖平湖秋月的蛋白照片、民国二我轩照相馆拍摄的48幅西湖风光照相贴册、抗战时期美国军人乘坐西湖游船嬉戏玩耍组照,以及中外国家元首、夫人来杭访问、游玩的史料照片……等等,连侯波、吕厚民等老一辈摄影家都寄照片来参赛。所有参赛的、建国前的老照片均经过我手,确系原版的才准与参评。 当时按照参赛细则,建国前的原版老照片全部都退还给收藏者。我们杭州是全国率先重视并重金征集历史老照片的城市,2006年华辰紧步后尘,开设影像拍卖专场,还专门巡展到杭州。可见杭州在全国老照片收藏的重要地位。

  我的藏品还没很好整理,刚搬完家。大概有几千张吧。量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创意、主题、独创。

雅昌摄影网:在诸多门类中,您为何选择摄影作品作为收藏?

  王秋杭: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确回答你,我在省级博物馆库房当过保管员,学过字画鉴定。我认为,民国过来的专家还能凭家族遗传的那么点贵族精神说说真话,他们走了,贵族精神没了,也就没什么真假了。因为当代人不知道贵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见钱说话,还有瓷器也是一样。本来我在这方面是很有优势的,但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还是放弃了。而传统摄影作品是经过光学、化学、物理学在感光乳剂涂布的药膜面上经过摄影师高超的手艺成像的,要高仿还没有办法,低仿很容易识破,所以我选择收藏传统摄影作品。

  而且我还发现,贵族精神在传统黑白摄影作品中能够找到。在欧洲,灰色被尊为贵族色,因为它传统而时尚、华丽而高贵、千姿百态、永不过时。欧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热爱传统黑白摄影,就是被它的灰色所痴迷。安塞尔.亚当斯独创了底片冲洗的水浴法,找到了最终相纸成像后的13个色阶的灰度。而更多的摄影家是在选择不同物体、不同反光、以及在不同类型的相纸上去体现更多的灰的变异和灰的质感。而传统黑白摄影里的灰色,是以重金属银的颗粒来显现的,这种灰色的颗粒在纯黑色或纯白色里面无法显现,只有在灰色中显现,这种颗粒无论是粗旷还是细腻都魅力无穷。可以说颗粒是传统黑白摄影中的灵魂,而我们中国很多当代摄影家因为对传统摄影的这种深层次的学术理念一知半解,对原版作品很不重视,拿传统黑白底片扫描后进行艺术微喷来充当原作,底片上的颗粒经过扫描后荡然无存,灵魂没有了,仅剩下一张华丽的黑白画皮,贵族精神也就没有了,这样的作品还有意义吗?

  贵族精神是受过高等教育、崇尚科学、追求美学、热爱手工劳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视家族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我们承认在以往浮燥、功利、狂热的浪潮中,遗忘过这种精神,但在豆腐渣工程、制假、造假、假冒泛滥成灾的今天,我们又发现是十分需要这种精神来慰籍心灵和进行反思的。

  雅昌摄影网:您最难忘的藏品是哪一件?其中有何故事和缘由?

  王秋杭:我藏品中有许多难忘的故事,几乎都是中国摄影家的故事,外国摄影家的藏品倒是没有什么故事,更别说难忘的了,因为只见到作品没见到人。而中国摄影家就不一样了,你比如说陈亚江的摄影作品,黑白的《漓江烟雨》,早几年我在ebay上见到非常激动,因为在这个古董照片世界里,中国照片都是那些小脚女人、长辩子男人、义和团被示众、海盗被斩首、妓女被凌迟处死、还有囚犯站笼等等,还都是老外拍的,看了很难受。在这里找不到建国后中国摄影师的作品,陈亚江是我找到唯一的一个。陈亚江我不熟,但他肯定知道我,因为有两次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他来参加,但他不活跃,而我很活跃。我知道他专拍桂林山水,黑白功底不错,多次入选全国影展和港澳摄影沙龙。他从不参加摄影界的任何理论争论,一门心事拍摄桂林风光。我查到上拍他作品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家俄罗斯的古董照片商,说明他的作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很可能就是从港澳流出去的,尽管价格很低,才30美金,但还是无人应拍,我首拍后无人和我争,那时候ebay上人很少,价格都不高,我中标后寄来一看,水洗不充份,有点泛黄。不太满意。后来那个俄国商店又挂上一张陈亚江的《漓江烟雨》,底价60美金,我也是首拍拿下。这张真不错,我的想法是应该拿到伦敦照片展览会上去拍卖,那才是欧洲主流社会的古典摄影艺术品展卖的最大市场。我在网上查到了陈亚江,他正在高价回收他的作品,但我想还是应该把它推向国际市场意义更大,所以没有和他联系。

  我最难忘的藏品应该是那几张很有名的、获过大奖的文革照片,作者知名度很高。后来被也是很有名的一位作家写的一本书上用了。这位摄影家向这位作家以侵犯著作权为由交涉无果,把作者和出版社一起告上了法院。我很关心这件事,因为我对著作权很感兴趣,就常和这位摄影家联系。经过漫长的一审、二审,结果摄影家输了。那段时间他很沮丧,让我写文章声援他。我当时是《律士与法制》杂志的特约记者。我说二审判决已经是终审判决,再声援也没用,只能是道义上的呼声吧。但我有个条件,就是我文章中需要被他们使用的那几张你的代表作,用完后原作送给我作为留念。他很爽快地同意了。因为那时候照片投稿原件都不退,任由编辑部自行处理,需要退回原件的要声明,有的还需附回邮的邮票。而我是非常重视原版照片的,我参赛、投稿都要求退稿,并附上回邮邮票,所以我自己也保存了不少原版的摄影作品。最后我写的文章和那几张文革照片都发表了,篇幅还很大。那几张四英寸到六英寸大小的原作就落到我手里。那是1996年的事,这些照片放在协会我的办公桌抽屉里。比较要好的摄影家来了,我都要拿出来显摆。时间长了也就忘了,后来协会办公室搬家,我想起这组照片到处找找不到了。于是就怀疑那几位摄影家,其中有两位也爱好收藏,是我这里的常客,我办公室抽屉又从不上锁,会不会趁我上卫生间的空隙……?我越想越可疑,但这两位是谁又无法确定。那段时间把我折磨的啊,甚至都准备当面质问了,但到头来还是没动声色,一连好多年,经常混在一起,心里很不是滋味。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放弃了,算我没有这个缘份,心态也就好受多了。一直到2010年底我搬家,因为旧房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清理干净上交,所以很匆忙。当东西全搬完了,我鬼使神差地来到我那已经清空了的、只剩下一张办公桌的书房里,硬是将那很重的办公桌狠劲儿挪了个位置,想看看桌子底下落下什么没有,结果看到厚厚的灰尘下面一只牛皮信封,急忙检起来拍去灰尘一看,里面装的正是那几张文革原版照片,不知道是哪一年掉到桌子下面的。

雅昌摄影网:老照片在摄影中只占了很小的一个门类,但是是现今收藏的热门,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王秋杭:过去搞摄影是很单一的,只是投稿、参赛,除此之外也就游玩留念。说到留念其实每个人都有照片留念的,自己的、父母的、亲人的、同学的、好友的、恋人的等等,但那不叫收藏,因为和市场没关系,不能买卖。摄影作品收藏这股风还真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吹进来的,于是人们知道在国外摄影名家的作品、古董照片都很值钱,所以就有人开始收藏。从06、07年开始,那时候全国不超过10个人在收藏原版老照片,现在,光杭州就不止这个数。受国外影响是关键。

  雅昌摄影网:您的老照片收藏针对哪一个门类?您更注重作品的哪个方面?

  王秋杭:我的主题收藏主要是注重独创性。我和别人不一样,不以历史史料为重,而是以艺术观赏性为重,比如《收藏女性》做得比较成功,时间段很宽松,从清代到1949年10月1日,横跨半个多世纪,百里挑一,只收平民,不收歌星、影星、名人,挑选标准无论在哪方面要有特点,能够打动我的。有了激情才会写文章,为每张入藏的女性老照片配一段文字,不像别人考证这个人的身世、家庭、背景什么的,而是不拘一格,嬉笑怒骂,属于消谴、休闲一类的。这类文字还没人写过。2007年我精选30幅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引起很大反响,法国伽玛图片社总编伏罗理斯先生三次光顾我的展览,给于很高评价,说我是很少见的遵重妇女的中国人。本来他想买断这个专题的国外出版的版权,后因金融风暴放弃了。2008年美国盖蒂博物馆范德珍女士、2009年前美联社记者刘香成先生都来过我家专门采访我的《收藏女性》。2010年刘香成先生受上海世博会聘请和凯伦.史密斯女士共同主编《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大型画册选用我的《收藏女性》中,民国时期上海普通女性原版照片 11幅之多。

  再就是目前我已经收藏了60多幅的上个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欧美传统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和抽像派的摄影原作。这一块我相信我国影像收藏界没有人在做,因为很难找,需要很广的搜索范围和很长的关注时间,还有相对纪实类传统摄影作品而言要贵好多的经济承受压力。这一块对我们中国摄影界和影像收藏界来说是很陌生的,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后期手工制作上的创意。但它们最能体现当年的贵族精神,严格、大胆、不屈不挠。因为看得出它们不可能是一次成功的,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幅的偿试,才能最后获得满意的一幅,而且是很难再重复的,这一点,玩数码摄影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我还发现在中国古董照片中,还有一些未被我们发现的价值体系或类别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领域,最近正在整理和进一步收集藏品中,还没有到公布的时候。

雅昌摄影网:我们都知道,收藏需要很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您的收藏中,您是如何分配这些资金的?

  王秋杭:我和我妻子在经济上是相对独立的,我的工资全都上交,她管家。我的收入主要靠稿费、参赛获奖奖金、评审费、讲课费等,但最主要的收入还是公民代理摄影著作权官司的赔偿金共享,十多年来我总共代理过四十多件摄影著作权纠纷案,几乎全都是风险代理,也就是所有费用我包干,如果官司输了我承担风险;赢了,赔偿金二一添作五。这一块是我的长项,几乎没输过。今年还代理过我省一位80岁高龄的老摄影家,告赢了浙江最大的一家报业集团侵权案。但我这一块收入几乎全都砸向了老照片收藏上。其实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单位的干部几乎都是两套住房以上,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向机关干部倾斜的特权上。而我以为只要工资上交就算尽到丈夫责任了,结果到退休前仍窝居在建筑面积才53平米。实用面积才37平米的旧房子里。而就在这样的陋室里我接待了范德珍女士和刘香成先生。我们市政府和市文联对我是很不错的,我2005年转为公务员,临退休前分配了一套处级适配房,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雅昌摄影网:现阶段的摄影市场中,您有哪些判断?

  王秋杭:摄影作品收藏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传统摄影,欧洲人叫古董照片,必须是50年以前制作成照片的。所用材料基本上都是传统银盐的,连彩色照片都很少,这块市场主要在西欧。这块市场上的古董照片价格相当稳固,甚至不受金融风暴影响,如果是名摄影家的签名作品,那是不得了的,动轴几万、几十万欧元,甚至更高。在中国,这一块还属于原始股,有很强大的增值潜力。但中国当代摄影家的作品目前要进入传统的古董照片市场还有很大距离,甚至根本就进不去。因为中国长期没有高等摄影教育场所,尤其是解放后基本上是新闻摄影主宰一切。而新闻摄影对照片的后期制作要求是最简单的,只要清晰、黑白分明就行,在影调处理上只要求一个标准。因此他们从来都不重视后期制作的创新和研究,更不保存和收藏自己的原作。我曾经将我摄于1971年的2张自拍像,于2000年用银盐相纸按收藏级放大,去年寄给一位英国古董照片商人,问他是否能够上市出售?他回信说他对其中我扮演酒鬼的那张很感兴趣,但他说他只出售1978年以前制作的照片。他的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了,因为传统摄影作品的来源越来越少,但他依然不接受新制作的传统摄影作品。这固然跟知名度有关,比如去年伦敦照片展览会上,一幅卡帕拍摄的名作《诺曼底登陆》用原底于2000年用银盐相纸放大12英寸,没有签名,没有限量,但有注明:“卡帕摄《诺曼底登陆》2000年制作”。拍出4000英镑高价。而绝大多数古董照片是无名摄影家拍摄并制作的,制作时间都在50年以前,只要是制作精良的、相纸类型、影调趣味性很特殊的,价格就会拍得高。目前,中国老照片收藏对古董照片这块还是盲区,基本上还是沿袭新闻摄影的思路寻找失去的、陌生的、未知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撰写文章还历史本来面目。我也做过一些,比如去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收藏的10多张摄于1911年的上海商余学会受上海革命军都督陈英士嘉奖留影、军训等的原版照片,于4月份就撰写文章《100年前一支鲜为人知的革命队伍》,先后在博联社、精英博客等实名制博客上推出,引起关注,北京青年报转载,被刘香成视为罕见珍品,其中一张不仅在他主编的《壹玖壹壹》巨型画册上跨页刊用,而且被南方周末用作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刊的封面。并于去年10月在上海收藏协会中国历史影像沙龙举办的首届老照片交流会上高出我买进十几倍的高价拍出,既实现了我“物归原地”的宿愿,又实现了“以藏养藏”的目的,但这对我来说是“逢场作戏”。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传统摄影的那张经过摄影家艺术处理过的、不能复制的古董照相纸的艺术,真是千姿百态、趣味无穷啊!而且这块市场进入门坎比较高,是西欧主流艺术品交易市场。全世界都承认摄影是一门艺术,可中国承认并懂得收藏传统摄影艺术的人极少,靳宏伟算是走得较早的一位,他是专收名家这一块的。我一直倡导摄影收藏千万不要大家都往同一条道上挤,应该你做你的、他做他的、我做我的才有意思。

  第二块是当代摄影作品,也就是我们说的数码摄影。主要是观念的、超现实的、创意的,很开放。这一块美国最活跃,但有一定风险,受金融风波的影响很大。中国已经有不少摄影家迈向这一市场。

雅昌摄影网:虽然收藏摄影的藏家并不多,但是确实近些年收藏界的焦点,您认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王秋杭:好奇、观望、试水。

  雅昌摄影网:对整个艺术品收藏行业来说,摄影收藏在其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

  王秋杭:低开,高走。

  雅昌摄影网: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摄影收藏,摄影收藏并没有收到资本的过多影响,似乎资金并没有在炒作摄影,这是为什么?

  王秋杭:主要是政府资金没有介入。而且当前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严重缺乏传统摄影研究人才,这跟我国没有摄影高等教育有关。但我相信不久就会解决,应当寄希望于海归学子和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

  雅昌摄影网:您认为,老照片的收藏意义在哪?您是否收藏当代摄影的作品?

  王秋杭:我认为传统摄影作品收藏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检漏和修正,应该学会对它们的艺术欣赏,更应该是学会并掌握这一现代科技的艺术语言和全世界进行广泛交流,因为全世界都在使用这种科技的艺术语言在交流、在欣赏,而我们还在使用传统摄影中最原始的单一语言,而在其它摄影艺术语言方面拒绝和人家交流,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对这种摄影视觉艺术语言视而不见是很糟糕、很愚蠢的事。因此我认为我们对传统摄影作品收藏不能是单向的买进,更重要的是卖出,要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摄影艺术作品推向世界。这是让欧洲主流社会了解中国最省钱、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但它需要时间和耐心。

  艺术鉴赏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经验构成:文学、音乐、诗歌、戏剧、雕塑、绘画等等,都要涉足,你才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我完全赞成摄影是一门艺术的论断,在传统摄影中,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或多或少,都会有艺术的成份存在,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手工制作过程,关键在于你是否有鉴赏力去发现它。如果你不具备艺术鉴赏力,或干脆不感兴趣的话,那么毕加索的画放在你面前你都会认为是一堆垃圾。

  当代数码摄影因为太简单、太容易、太机械,除了镜头前那点破事,人的智慧根本无法溶入。因此未经过后期ps的数码摄影作品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艺术的成份可言。这一块我不收藏,哪怕是经过大胆ps过的,因为总觉得它有点博彩的味道,但我很想偿试自己做做当代。

  雅昌摄影网:去年您在平遥摄影节做了一个收藏的展览,今年会有什么举动?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和进展吗?

  王秋杭:去年办了一个《王秋杭和他的女性们》,展出《收藏女性》完整版100幅和《我拍美女40年》40幅。影响很大,但遗撼的是受条件限制没有拿原版照片展出。今年怎样还没有最后确定,还在筹划当中。